金刚经学习网
标题

印光法师:《灵岩法要》叁、劝信愿专称【四】

来源:金刚经学习网作者:时间:2019-09-21 09:24:34
《灵岩法要》叁、劝信愿专称三、念佛正行积德修善,只得人天之福,福尽还须堕落。念佛往生,便入菩萨之位,决定直成佛道。(增广上·与广东许豁然居士书)念佛一法,约有四种,所谓持名、观像、观想、实相。就四法中,唯持名一法,摄机最普,下手最易,不致或起魔事。(增广上·复吴希真居士书一)四种念佛,唯实相念佛,谛理最深,然颇不易修。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,别无他力补助。若非宿根成熟,则悟尚不易,何况实证

《灵岩法要》

叁、劝信愿专称

三、念佛正行

积德修善,只得人天之福,福尽还须堕落。

念佛往生,便入菩萨之位,决定直成佛道。

(增广上·与广东许豁然居士书)

念佛一法,约有四种,所谓持名、观像、观想、实相。就四法中,唯持名一法,摄机最普,下手最易,不致或起魔事。(增广上·复吴希真居士书一)

四种念佛,唯实相念佛,谛理最深,然颇不易修。以唯仗自己戒定慧及参究照察之力,别无他力补助。若非宿根成熟,则悟尚不易,何况实证?唯持名念佛,下手最易,成功最速。…… 即持名而深达实相,不作观而亲见西方。摄机最普,得益最深,最利末法钝根之士,大畅如来出世之怀。以故从上知识,多皆注重于持名一门,此念「他佛」之大致也。(续编下·弥陀圣典序(民二十年))

持名一法,乃即事即理、即浅即深、即修即性、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。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,则其益宏深。外持名而专修实相,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。(增广上·复吴希真居士书二)

【注】四种念佛,人多注重实相念佛,因其念自性佛,全仗自力,最难得益。余之三种,虽同谓之念他佛,而观想观像亦仗自力,不易得力。唯有持名一法,则是全仗佛力,最易下手,最易得益。

四种念佛之难易胜劣,《文钞》多有细辨,其余古德亦有详说。如莲池大师言:「念佛复有多门,如实相念佛四种,乃至万行回向等。实相之佛虽云本具,而众生障重,解悟者稀;下此数门:观像,则像去还无,因成间断;观想,则心粗境细,妙观难成;万行,则所作繁多,重处偏堕。唯此持名一法,简要直捷,但能继念,便得往生。古人谓既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?则不期实相而实相契焉。故念佛为修行径路,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。」

究其实,念佛虽有四种,一举佛名,则统摄无遗,名召万德故。如莲池大师云:

极乐依正,言佛便周。

佛功德海,言名便周。

一名才举,万德齐圆。

凡做功德,仍以念普佛为事,不必改念《地藏经》。 念佛一法,最易得益,以文少而易念。即有人持刀欲杀,亦能念,念即得益。苏州杨鉴庭因于城门向东洋兵鞠躬,心念观音圣号,其人不喜鞠躬,即以刀砍下,(此盖前生怨家,今以破头皮了之。)及至头,则成平的。头皮已破,血流许多,而顶骨一毫莫伤。若非刀转为平,则头已成两块矣。是知最危险之时世,当以念佛为主。彼矜奇竞异者,皆不注重在救苦难,注重在显己之智识高超耳。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,其数有无量无边,皆受普贤菩萨教,以十大愿王功德,回向往生极乐世界,以期圆满佛果。此其人为何如人,此其事为何如事?况我辈值千古未有之刀兵大劫,何可改向之念佛为念经乎?地藏菩萨救苦心切,然比阿弥陀佛临终接引,令得往生,则又相去悬远。(三编上·复陈慧恭居士书)

第十六观,又令恶业重者,直称名号。由称名故,即得往生。是知:相有大小,佛本是一。观不能作,称即获益。于此谛思,知持名一法,最为第一。(增广下·观无量寿佛经善导疏重刻序)

\

」之言乎?(增广上·复崇明黄玉如书)

马宗道居士书二)

一句阿弥陀佛,持之及极,成佛尚有余。将谓念《弥陀经》、念佛者,便不能灭定业乎?佛法如钱,在人善用。汝有钱,则何事不可为?汝能专修一法,何求不得?(增广上·复周智茂居士书)

阿弥陀佛,是法界藏身。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,阿弥陀佛一佛,全体具足。如帝网珠,千珠摄于一珠,一珠遍于千珠。举一全收,无欠无余。(增广上·复高邵麟居士书二)

持名一法,括囊万行;全事即理,全妄即真;因该果海,果彻因源。诚可谓归元之捷径,入道之要门。古德谓:「余门学道,如蚁子上于高山;念佛往生,似风帆扬于顺水。」良有以也。(增广下·重刻佛说阿弥陀经序(代撰))

【注】阿弥陀佛一佛,具足一切诸佛功德,举一全收,无欠无余,则念一佛即同念一切佛,因一行而总摄万行矣,何须舍此,另修他法。如莲池大师言:

弥陀万德之名:无一愿不包罗,无一行不体备,无一佛不贯彻。

举其名兮,兼众德而具备;

专乎持也,统百行以无余。

解脱之门,唯有信愿念佛,求生西方一法。此系仗佛力了生死法门,即生可以做到。若不专修此法,修其他种种法门者,非博地凡夫一生两生所做得到。吾人从无始来,至今尚在生死轮回中者,皆因其中未遇净土法门,或遇而不修所致也。今幸遇之,切勿错过。(三编上·复琳圃居士书)

净土法门,为佛法中至极简便至极深远广大之法。若依余法修持,谁能现生即了生死超凡入圣?若依净土法门,但具真信切愿,无一不往生者,此固宜专主于净土法门之大义也。(三编下·复崔益荣居士书一)

念佛法门,虽遍摄禅、教、律、密诸法,而在凡夫地修持,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。(续编下·念佛恳辞序)

凡修持宜专不宜杂。念佛一法,超过一切,或荐亡,或祈亲寿,并一切所求,皆可如愿。但以求生西方为主,万不可求来生福报,若求来生,便无往生之利益矣。(三编下·开示五则)

修持功课,随机而立,愈简愈妙。若都是久修者,不妨依禅门日诵而念。若初心者多,则无论朝暮,均可以念《弥陀经》、往生咒,即念佛矣。朝暮如是,日间如是亦可。不念经咒,即以「赞佛偈」起亦可。须知所有功课,均以念佛为主,经咒为宾。知此义,再按林员之身分而定,庶可适宜。光何能特订一章程,令人依从乎?天下丛林,均照禅门日诵。慈溪文溪西方寺,朝暮皆念《弥陀经》,固不宜执著而论。所不可稍有更张者,信愿行三之宗旨也。若用禅家参念佛的是谁,则是参禅求悟,殊失净土宗旨,此极大极要之关系。人每欲冒禅净双修之名,而力主参究,则所得之利益有限(念到极处也会开悟),所失之利益无穷矣。以不注重信愿求生,不能与佛感应道交。纵令亲见念佛的是谁,亦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,以无信愿求生之心故也。又未断烦惑,不能仗自力了生脱死。好说大话者,均由不知此义。净土法门,超胜一切法门者,在仗佛力。其余诸法门,皆仗自力。自力何可与佛力并论乎?此修净土法门之最要一关也。(续编上·复陈慧新居士书(民国二十二年) )

念佛一门,须信愿行具足。信之既深,则发愿必切。发愿既切,则行持必力。但念弥陀,莫加他法。当以真信切愿,执持名号。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心念耳听,字字句句,念得分明,听得分明,便是往生正因。(三编下·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(丙寅七月))

念佛仪,虽文殊、普贤、地藏、弥勒尚不加入,况其他乎?然此等菩萨,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。(三编下·复黄德炜居士书)

佛法广大,虽登地菩萨,不能尽知。然欲得实益,只此一句「南无阿弥陀佛」,便可出生死,证涅槃,圆成佛道。(三编上·复陈莲英女居士书)

真念佛人,专一念佛,成佛尚有余裕。(三编上·复卓智立居士书三)

念佛不分圣凡。「圣」指三乘,即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。「凡」指六道,即天、人、阿修罗、畜生、饿鬼、地狱。但天以乐故,不能念者多。三途以苦故,不能念者更多。修罗以瞋故,亦不能念。唯人最易念。而富贵之人,便被富贵所迷;聪明人,以聪明迷;愚痴人,以愚痴迷。芸芸众生,能念佛者,有几人哉?既知此义,当勇猛修持,勿致欲念而不能念,则不负此生此遇矣。(三编上·复卓智立居士书三)

古语云:「聪明不能敌业,富贵岂免轮回。」生死到来,一无所靠,唯阿弥陀佛,能为恃怙。惜世人知者甚少,知而真信实念者更少也。通州王铁珊,前清曾作广西藩台。其地土匪甚多,彼设计剿灭,所杀无算。前年得病,合眼即见在黑屋中。其鬼甚众,皆来逼恼,随即惊醒。如是三昼夜,一合眼即见此象。人已困极,奄奄一息。其夫人劝令念佛,随念数十声即睡着,因睡一大觉。而精神渐健,病遂痊愈,即长斋念佛。使此时无人以念佛告之,恐万不能至今日也。故知教人念佛,功德无量。知念佛利益者,皆多生多劫善根所使也。(增广上 ·复包右武居士书二)

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,何必结社。是不知世间万事,须待众缘相助,方得有成,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?……人之常情,若无依倚,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。大众同居,功课有定,虽欲懈怠,亦不可得。功课之外,其奋发精进者,即可摄彼懈怠者,勉力而行。人皆前进,谁甘后退?彼此相辅,其行易成。或有所疑,及有所见,有可决择。每日暇时,请诸耆宿,略示净宗纲要。则邪正去取,了了分明。有此诸益,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倡导。(增广上·庐山青莲寺结社念佛宣言书)

夫劝一人生净土,即成就一众生作佛。凡成佛必度无量众生,而其功由我始,其功德利益,何可思议也哉?又自既修净土,尚须以此法门普告一切,况妻妾子女,岂可不劝令发心,而失此巨益乎?倘天性相近,则何善如之。如稍相远,亦须渐磨渐染,俾即远而成近耳。此所谓深爱,所谓宏慈,舍此而为慈爱,皆名有而实无耳。(增广上·复永嘉某居士昆季书)

念佛宜六字,四字亦可。如初念则六字,念至半,或将止,则念四字。若始终不念「南无」,便为慢易。经中凡有称佛名处,无不皆有「南无」,何得自立章程?(三编上 ·复卓智立居士书四)

念佛宜念六字,或先念六字,至将毕则念四字。始终念四字,颇不宜,以「南无」二字,即「皈依、恭敬、顶礼、度我」等义。人每图快图多,故多有念四字者。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,只令人念四字,发愿礼佛,皆云不必,则完全一门外汉。只知自己作功夫,不知求佛慈悲力。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,彼只在行上讲究,而行又去却礼拜,其行便难十分恳切,久则涉于悠忽浮泛。祈依《文钞》,勿依彼说。彼系自任己见,不依净土宗旨者。(三编上·复陈飞青居士书四)

观大师此文,知平时专修净业,应以「归命、度我」之心,称念六字洪名。特殊时节,如睡时、病时、临终时等,因气短力衰,可念四字,以字少易念故。然虽念四字,亦应以归命之心而称,如是方与「南无」之意合,则虽称四字,亦同六字矣。若舍归命而求功夫,是重自力而不仗佛力也,即是以横超法作竖出用,将他力法作自力用,殊失净土宗旨。有云「念佛人多,往生人少」者,无不与此有关,所谓「信愿不真」也。净宗行人,所当切诫。

念佛一法,乃背尘合觉、返本归元之第一妙法。于在家人分上,更为亲切。以在家人身在世网,事务多端。摄心参禅,及静室诵经等,或势不能为,或力不暇及。唯念佛一法,最为方便。早晚于佛前随分随力,礼拜持念,回向发愿。除此之外,行住坐卧,语默动静,穿衣吃饭,一切时,一切处,皆好念。(增广上·复邓伯诚居士书二)

上· 复谢慧霖居士书六)

莲池大师云:「著事而念能相续,不虚入品之功。执理而心实未通,难免落空之祸。」以「事有挟理之功,理无独立之能」故也。吾人学佛,必须即事而成理,即理而成事。理事圆融,空有不二,始可圆成三昧,了脱生死。若自谓我即是佛,执理废事,差之远矣。当用力修持,一心念佛,从事而显理,显理而仍注重于事,方得实益。如等觉菩萨,尚以十大愿王,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以期圆满佛果。今以凡夫而不自量,视念佛为小乘,不足修持,则将来定入阿鼻地狱矣。(三编下·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)

今人多尚空谈,不务实践。劝修净业,当理事并进,而尤须以事为修持之方。何也?以明理之人,全事即理。终日事持,即终日理持。若理事未能大明,一闻理持,便觉此义深妙。兼合自己懒惰懈怠,畏于劳烦持念之情,遂执理废事。既废于事,理亦只成空谈矣。愿阁下以圆人全事即理,为一切人劝,则利益大矣。(增广上·复范古农居士书一)

【注】净土法门,事是大因缘,理是秘密藏。虽不明理,亦可从事而入,自得潜通佛智,暗合道妙。纵能明理,亦当不舍于事,一向专修,方为正途,方得实益。理以成事,事能显理,事理互融,此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处也。生死凡夫,于理难明,尤当注重于事,则易得其益。若或重理而废事,则空有其理,难得其益。若能执事专念,则冥顺佛愿,潜通佛智。

宁德晋居士书五)

大声小声 皆无不可

念佛一事,当随各人力量,随便出声默念,大声小声,皆无不可。(增广上·复刘智空居士书)

·答善熏师问)

念佛虽贵心念,亦不可废口诵。以身口意三,互相资助。若心能忆念,身不礼敬,口不持诵,亦难得益。世之举重物者,尚须以声相助,况欲摄心以证三昧者乎?所以《大集经》云:「大念见大佛,小念见小佛。」古德谓「大声念,则所见之佛身大;小声念,则所见之佛身小」耳。(增广上·复濮大凡居士书)

【注】大师言:念佛虽贵心念,亦不可废口称。若只心念,口不持诵,反难得益。何以如此?以凡夫心力弱故,以声相助,则易得其益。故修学净土,以称名为要。若能称名,则以声摄念矣。《观经》下品下生章,大显此义。其人被苦所逼,不惶念佛。善友告言:汝若不能念彼佛者,应称无量寿佛。如是至心,令声不绝,具足十念,称南无阿弥陀佛,即得往生。如是苦逼失念之人,因口称佛名,即得往生。故善导大师依此而释第十八愿「乃至十念」为「下至十声」,明弥陀本愿,以称名为要,称名即得往生,此所谓他力易行极至也。如龙树菩萨《易行品》云:

阿弥陀佛本愿如是:若人念我,称名自归,即入必定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言念佛正行者,各随自己身分而立,不可定执一法。如其身无事累,固当从朝至暮,从暮至朝,行住坐卧,语默动静,穿衣吃饭,大小便利,一切时,一切处,令此一句洪名圣号,不离心口。若盥漱清净,衣冠整齐及地方清洁,则或声或默,皆无不可。若睡眠及裸露澡浴大小便时,及至秽污不洁之处,只可默念,不宜出声。默念功德一样,出声便不恭敬。勿谓此等时处念不得佛。须知此等时处,出不得声耳。又睡若出声,非唯不恭,且致伤气,不可不知。(增广上·与陈锡周居士书)

念佛岂有定章,但取适宜。清醒时,金刚念,默念。昏沉时,小声念,大声念。(三编下·复马宗道居士书一)

摄心念佛,为决定不易之道。而摄心之法,唯反闻最为第一。(三编下·复刘观善居士书一)

念佛之要,在于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欲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无论行住坐卧,常念佛号,或声或默,皆须听己念佛之声。倘能如是,则业消智朗,障尽福崇,凡所作为,皆悉顺遂。(续编下·阜宁合兴镇净念莲社缘起序(民二十四年))

欲摄妄念,第一要心存恭敬,常若身在佛前,不敢起别种念想。第二要字字句句,心里念得清清楚楚,口里念得清清楚楚,则妄想自渐渐消灭矣。(续编上·复修净师书)

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,口中念得清楚,耳中听得清楚。从朝至暮念,从朝至暮听。比贪多贪快,而含糊不清,功效悬殊也。(续编上·复唐能诚居士书)

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,缓急合宜。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,始则心火上炎,或至吐血,以成不治之病。须心中念得清楚,口中念得清楚,耳中听得清楚。即默念,亦须常听。以心一起念,即有声相。自己之耳,听自己心中之声,固明明了了也。(三编上·复吴思谦居士书)

未证法身,必须调停得中,方可唯益无损耳。(三编上·复丁福保居士书四(民六 六月二十三))

屋中之尘,由日光显。

心中之妄,由念佛显。

若常念佛,心自清净。(增广上·复冯不疚居士书)

\

不念佛时,妄想虽多,无由而知,非不念时无妄想也。譬如屋中虚空,纵极好的眼,也看不见有灰尘。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,则见光中之灰尘,飞上飞下,了无止息。而光未到处,仍然不见有灰尘。是知念佛时,觉得有妄想,还是念佛的好处。不念佛时,完全在妄想窠里,故不知也。(续编上·复又真师觉三居士书(民国二十年))

妄想起时,只一个不理,便不会妄上生妄。譬如小人撒赖,若主人不理,彼即无势可乘。若用刚法抵制,彼亦以刚法从事。若以柔法安慰,彼必谓主人怕他,又必益加决烈。二者皆损多而益少。只置之不见不闻,彼既无势可乘,只得逡巡而去。(三编下·复温光熹居士书一)

【注】凡夫众生,谁无妄念,只一个不理,念自己的佛,任妄念自生自灭。源信大师曰:

妄念原是 凡夫本体 妄念之外 别无心也

直至临终 犹是一向 妄念凡夫 知此念佛

即蒙来迎 乘莲台时 能翻妄念 成为觉心

从妄念中 所出念佛 犹如莲华 不染污泥

决定往生 不可有疑

莫厌妄念多 应叹信心浅

故以深信心 常称弥陀名

净土行人,应知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人,「莫厌妄念多,应叹信心浅,故以深信心,常称弥陀名。」弥陀大悲唤言:「汝一心正念真来,我能护汝,众不畏堕于水(贪)(瞋)之难。

念佛之时,必须摄耳谛听,一字一句,勿令空过。久而久之,身心归一。听之一法,实念佛要法,无论何人,均有利无弊,功德甚深。(续编上·复刘惠民居士书二)

欲得摄心归一,第一要为生死心切,第二要恳切至诚,第三要著实从心中念,勿只滑口读过。若再不能归一,当依《文钞》十念记数之法,自可易于归一也。(续编上·复朱德大居士书(民国二十一年))

十月初五日))

念佛一法,理极高深,事甚平常。欲求心佛相应,第一是志诚恳切,第二是听,反闻念佛声。诚听兼到,昏散自除。(三编下·复李觐丹居士书一)

持佛号时,杂念纷飞,此是多知多见,心无正念之现象。欲此种境象不现,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,唯恐即堕恶道,励志念佛。了不起他种念头,久则自可澄清。(三编上·复丁普瀞居士书)

欲求出苦之要,唯有念念畏死,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。则佛念自纯,净业自成。一切尘境,自不能夺其正念矣。(增广上·复宁波某居士书)

念佛要时常作将死,将堕地狱想。则不恳切亦自恳切,不相应亦自相应。以怖苦心念佛,即是出苦第一妙法,亦是随缘消业第一妙法。(增广上·复永嘉某居士书六)

相关推荐
热点栏目
推荐阅读
1997年4月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4月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4月9日出...

1997年4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4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4月3日出...

1997年4月2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2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4月24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4月24日...

1997年4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4月8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4月8日出...

1997年4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4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

1997年4月29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?公历1997年4月29日...

最新文章
惆怅南朝事,长江独至今。 惆怅南朝事,长江独至今。

惆怅南朝事,长江独至今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出自...

情者文之经,辞者理之纬; 情者文之经,辞者理之纬;

情者文之经,辞者理之纬;经正而后纬成,理定而后...

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 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

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鸪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...

情最难久,故多情人必至寡 情最难久,故多情人必至寡

情最难久,故多情人必至寡情;性自有常,故任性人...

惊才风逸,壮志烟高。 惊才风逸,壮志烟高。

惊才风逸,壮志烟高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]惊才风逸...

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 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

惊塞雁,起城乌,画屏金鹧鸪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...

情知此会无长计,咫尺凉蟾 情知此会无长计,咫尺凉蟾

情知此会无长计,咫尺凉蟾亦未圆。古诗原文[挑错/...

情知已被山遮断,频倚阑干 情知已被山遮断,频倚阑干

情知已被山遮断,频倚阑干不自由。...

惊奇喜异者,终无远大之识 惊奇喜异者,终无远大之识

惊奇喜异者,终无远大之识;苦节独行者,要有恒久...

惆怅双鸳不到,幽阶一夜苔 惆怅双鸳不到,幽阶一夜苔

惆怅双鸳不到,幽阶一夜苔生。古诗原文[挑错/完善...

手机版 网站地图